市民在墻繪前拍照打卡。
新力巷墻繪。
自強巷網紅打卡地。
文明新風墻繪。
樊玉潔在進行墻繪創作。
居民路過巷子里的墻繪。
新力巷墻繪。
巷子里的墻壁、馬路邊的圍墻……這些城市中隨處可見的“灰色空間”,如今正逐漸被各式各樣色彩明快的墻繪點亮。在它們的背后,有一群為城市繪風景的人。
墻繪,美化了城市環境,引導居民參與到城市建設中來,也讓城市不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,而變成一個有溫度、有故事的生活空間。
老墻壁的藝術蝶變
“我們希望通過改造,用心挖掘、用色彩展示老街區的歷史文化內涵,引發居民情感共鳴和互動。”4月15日,銀川市興慶區解放西街街道文藝社區黨委書記丁娜說。
文藝社區有3條彩繪“畫廊”——
文藝巷曾經墻面斑駁,但現在走進去,一只活靈活現的“功夫熊貓”便躍入視線,隨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裁縫鋪、雜貨店、照相館等生活場景依次鋪陳于墻面,再往前走,小黃人、長頸鹿等卡通形象趣味十足……漫步在這條300多米長的巷子,27幅手工墻繪作品讓這里充滿了生機。
新力巷遍布1986年到1994年建設的居民樓,隨著時間推移,各種問題接踵而至:外觀斑駁、功能陳舊、配套不齊……2022年,借助興慶區特色街區改造,新力巷變了模樣。“以前,巷子里全是各種車輛,出門提心吊膽。但現在,巷子墻面變漂亮了,還修建了亭子,我每天都會出去遛彎。”74歲的居民蘇珍說。
4月16日,記者走進新力巷,一幅巨大的鳳凰墻體繪畫撲面而來,講述著“鳳城”的故事。巷子東段,航天主題的墻繪增強了老街巷的文化底蘊;西段,郵政車“上墻”,吸引過往行人駐足追憶。“我們通過挖掘街巷原有的歷史和人文底蘊等資源,用時尚的元素在老舊的街區上搭建起與年輕人互動的橋梁。”解放西街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張序說。
“沒改造前,巷子前面的建發現代城小區等高樓林立、流光溢彩,我們這邊老舊殘破、黯淡無光。”居民陸峰曾在新力巷住了很多年,聽說改造后專門回來參觀,“現在改造得太好了,設施齊全、整潔有序,我都想搬回來住了。”
文藝社區在新新小區打造了20面“童心向黨”彩繪墻,以“過去—現在—將來”為脈絡,展現紅色精神傳承。過去,以劉胡蘭、小蘿卜頭等英雄人物故事為主題,希望青少年朋友不忘過去,賡續紅色基因;現在,以航天夢、抗疫小英雄、鄉村振興等為主題,描繪少先隊員參與科技實踐、志愿服務的情景;將來,以青少年的夢想為主題,將孩子們的人生夢想與中國夢緊緊相連。“我們想通過墻繪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,讓路過巷子的人都能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溫情。”丁娜說。
文藝社區為了改造老巷子而進行墻繪,中衛市沙坡頭區文昌鎮文昌閣社區的初衷則是“讓大白墻美麗點”。打通“斷頭路”后,為美化水泥墻,向社區“能人”韓治平求助,韓治平又請來中衛市繪畫界“一支筆”王吉平,用近一周時間,把文昌閣畫在墻上。
“通過彩繪,我們精心打造‘會說話’的文化傳承墻,讓居民更深入地了解中衛歷史文化。”文昌閣社區黨委書記張盈春說:“我們希望居民漫步在這里,能深切感受到文化的賡續、時代的變遷。”
同心眾繪扮靚社區
4月10日,樊玉潔拎起工具來到小區車棚白墻前。前一天,她把墻繪底圖畫好了,“今天氣溫還可以,超過20攝氏度,我要趕快涂色。”
樊玉潔畢業于四川文化藝術學院,2022年進入金鳳區上海西路街道銀新苑北社區,成為一名公崗人員。2024年,她初次試水,把銀新苑三區入口改造成居民追捧的網紅打卡墻。“太好看了吧!我們康居也有網紅打卡墻了。”居民們贊不絕口。
銀新苑三區、四區建成于2003年,時間帶來的問題日益凸顯,“居民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,我們不僅要做路面、下水道、照明等‘硬件’的提升,也要讓文化氛圍的‘軟件’跟上,‘黨建引領基層治理’成果要讓老百姓看得見、摸得著、能感受。”銀新苑北社區黨委書記常慧告訴記者,這面網紅打卡墻位于銀新苑三小區正門處。墻面因經久失修出現了破損,由于位置醒目,墻上一度貼滿小廣告,大大影響了小區“顏值”。經過走訪、征集意見,銀新苑北社區決定畫“墻”:金色的麥田、玩耍的孩童、聳立的高樓、跑步的青年,沿著時光的足跡,感受時代的變遷,“墻面漂亮了,居民再也不會破壞,反而都主動保護。”常慧說,自那之后,小廣告再沒有出現在這面墻上。
“看到反響這么好,我們就想著繼續把墻繪畫下去,老小區也可以很‘City’。”常慧說,今年社區改造了三個車棚并進行彩繪裝飾,描繪者正是樊玉潔。“之前車棚改造用的是噴繪布,但用了一年多,噴繪布褪色、損壞,加上淘氣孩子撕扯,就要更換。后來,我們就想著加上彩繪,畫好后我再刷罩面漆,可保持五六年。”常慧說。
樊玉潔告訴記者,畫墻繪要先將墻面修補好,刷白乳膠漆,干透之后要畫兩三天草稿,再上底色,最少要上四遍色,最后還要刷幾遍漆。樊玉潔介紹,作畫期間對天氣要求非常高,太冷、刮風都畫不了。而且,丙烯顏料調出來的色彩上墻后會有色差,“去年,畫門口墻繪時,原本同事幫忙把小花涂色,后來我發現,色彩不好看,又重新涂,反復涂了好幾次。”樊玉潔說:“去年第一次畫,涂了改、改了涂,花費幾個月才完成。”
興慶區解放西街銀湖巷是全區最早因國潮墻繪而“火”起來的巷子。2020年8月,“90后”施學娣在這條巷子開了一家“布偌施姑娘”DIY畫室。剛搬來時,施學娣看到這面百米長的外墻非常陳舊,與周邊改造后的居民小區格格不入,她就琢磨著怎么讓這兒變得更好看、更有文化氛圍。想到便做,“行動派”施學娣一家家敲開鄰居的門,闡明想法,征得同意后,便自費買了畫筆與顏料,開始給舊墻換“新衣”。“我自己就是畫畫的,所以想著盡量畫得富有表現力一些,是當成自己的作品來畫。”施學娣說,最終她選定了國潮風,因為“其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元素,是一種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碰撞。而且它本就是一條老巷子,周邊有茶館、酒吧之類,國潮風更合適”。
經過數月風吹日曬,京劇女孩、《山海經》的飛魚等,以一種極具藝術表現力的形式,通過墻繪在這個老巷里“開花”,銀湖巷也因墻繪成為網紅打卡地。“能用自己手中的筆,為我生活的城市增添一點文化底蘊和一份文明之美,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,日后回憶起來,也會有滿滿的成就感。”施學娣說。
“墻”勢出圈 “繪”聚流量
2022年,銀川市興慶區結合城市更新,采用“微介入”有機更新改造理念,結合街巷現有商業業態,著力打造了6條具有特色的主題街巷,其中就包括富寧街自強巷。
自強巷長894米,在特色街巷改造中以“老記憶+新風貌+智慧化”為打造主題,實施了基礎設施改造、服務設施改造,總投資130萬元。同時,以“銀川記憶”為主題,在巷子北側描繪了主題為“漫游興慶”“老城記憶”“自強食光”等板塊的墻繪,并嵌入智慧文旅360°VR體驗二維碼,可以直觀展現玉皇閣、承天寺塔、黃沙古渡等興慶特色旅游景點3D影像、地理位置、交通路線及基本情況語音介紹等。
借助這面網紅墻,自強巷“墻”勢出圈,不少市民、游客紛紛站在“這里是銀川”幾個字前拍照打卡。社交媒體上甚至有網友發布攻略,詳細介紹最“出片”的角度、時間、道具等。“以前因為人少,生意一般,但這兩年巷子里人多,生意一下子好起來了。”網紅墻對面的醬柒柒甜品坊負責人李夢穎告訴記者,店里適時推出印有“銀川”字樣的甜品杯,成為網紅墻最佳打卡道具,今年店鋪又引進一批寧夏文創產品。同樣受益的還有自強巷里的涂涂烤肉店,借助網紅墻流量,該店生意也好起來了,去年底又開了一家分店。
興慶區富寧街道中寺社區黨委書記賈麗娜告訴記者, 網紅墻帶來的經濟效益顯而易見。目前周邊店鋪由18家增加到36家,先后引進椰子光年、何止料理等特色小店,并推出“銀川”牌網紅咖啡。“墻繪火了后,最多時一天有上千人前來打卡。”賈麗娜說,為此社區組織商戶、退休老黨員成立“常青藤”志愿者服務隊,負責維持秩序和打掃衛生等,并聯系城投公司通過社會投資,翻新破損臺階、規范增設機動車停車泊位136個;組織轄區企業修整粉刷沿街墻面。“我們最近又在墻繪周邊安裝了照明設施,晚上也可以打卡。”賈麗娜說。
近年來,我區創意墻繪越來越多,也各具特色,有城市名稱、民俗風情、舊時光回憶等多種主題,這是城市文化的生動表達,也讓外地游客對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記憶。
“我來了后,才發現銀川有這么多寶藏小巷,聽說墻繪都很有特色,我打算去一探究竟。”上海市游客趙佳麗說。
如今,墻繪正在全區各地大街小巷里遍地開花,越來越多筆觸靈動、創意滿溢的彩繪圖案“爬”上墻面。中衛市沙坡頭區何灘村打造了一條彩繪禁毒文化宣傳巷;彭陽縣新集鄉團結村,讓移風易俗、鄉村振興、傳統文化等內容“上墻”,讓通俗易懂的墻繪成為推動鄉村文明建設的生動載體;銀川市金鳳區黃河東路湖畔嘉苑東區社區在舊墻上繪制了24張家風家教圖;將鐵路畫上墻的銀川市興慶區富寧街鐵北巷,將人們的思緒一下就帶回過去……同樣畫出滿滿回憶的還有金鳳區滿城北街中強巷社區的“時光墻”,上面有由老職工段山山提供的原昌昊汽修廠1988年工作場景,也有五湖四海“支寧人”提供的“照片墻”。
作為一種城市空間藝術,墻繪不斷演繹著傳統與潮流的創新碰撞,不僅賦予了斑駁舊墻新的生命,也點亮了尋常巷陌,以“墻”之名,為城市打造出一張手繪版的名片。(記者 楊超 文/圖)